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观点评论

孔融眼睛揉不得沙子

编审:子墨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2日 点击数: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文明的转折,其一是战国时代,百家学说终向儒法沉淀;其二是魏晋时期的文明转折期,是中华艺术觉醒的肇始;三是“五四”时代,是中华文明由传统农耕向现代工业文明拐点。

从曹魏建立(公元220年)到隋一统天下(公元589年)之前,共计368年,史称魏晋南北朝。这些年间,名士、逸士、隐士们极度自由,精神解放。浓于热情又静若止水,或叛逆或癫狂,士的特立独行之风流和风骨,引导了那个时代,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建安七子孔融,可谓魏晋名士之先河。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孔融眼睛揉不得沙子

 

孔融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融,乃孔圣人20世孙,可谓根正苗红。孔融打小就脑瓜快,而且伶牙俐齿。“四岁让梨”被写进了三字经,一直传唱到今天的幼儿园。

《后汉书》上说“融幼有异才”。10岁那年,小孔融随父亲进京城洛阳。当时有位河南尹(河南地区一把手)名叫李膺,平日里深居简出,告诉门房非当世名士和亲朋旧好不见。这个孤傲劲引起了小孔融的好奇。孔融径自上门,自称是李大人故旧。李膺一看,哪来的这个毛孩子?刚想发火,孔融一字一句的说,“孔子是圣人,老子也是圣人,而且还是师友关系,我是孔子后人,大人是老子后人,怎么能不是故旧之好呢?”李膺一时无语相对。人群中太中大夫(注意这个官职,孔融后来也是这个职位)陈炜,见此道:“小时候聪明,长大就不一定出奇了。”话音未落,孔融接茬儿开腔了,“听您这么说,想必大夫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在旁边傻了半天的李膺放声大笑,说:“高明必为伟器。”被称为高明的孔融也没辜负自己的聪明脑袋,《后汉书》如此评价——“性好学,博涉多该览。”

孔融16岁那年,孔融哥哥,孔褒的一位好友张俭因为上司陷害,跑路找孔褒避难。偏巧孔褒没在家,看到孔融是个未成年,就没说实情。孔融看明白了,说:“我哥没在家,我就不能独自为你做主吗?”说完,就把张俭藏在了家中。

没多久,官府听到了风声,张俭再次跑路,衙役按窝藏罪把孔褒孔融拿下。16岁的孔融面不改色说:“是我藏的张俭,不干别人的事儿。”孔褒说:“张俭找的是我,跟我兄弟不相干,我承担所有罪行。”结果两兄弟在堂上就争起来了,办案的官差为了难,便找到孔母,哪料到,老太太说:“我作为他们的母亲,应该负责,我来承担罪名。”后来下了诏,孔褒受刑。

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孔融竟有如此的侠肝义胆,很快传播于社会各个圈子。名士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为孔融齐声称颂,少年孔融从此声名鹊起。

孔融初涉官场,在东汉名臣杨赐(杨彪父亲,杨修的爷爷)手下任司徒。一次奉命去拜会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何进,门房不向里面通报。孔融一怒,一把抢回递过去的名帖,往地上一撇,转身就走。如此之“牛”,激怒了何府上下,就打算派特工干掉孔融。何进不想担杀士之名,不但没处理小孔,还把他提升为侍御史。按说何进算是有恩于孔融。然而,孔融非但不买账,反而没几天就指责顶头上司贪污腐败,吵得面红耳赤,直接托病回家。没几天,孔融又被请回来,而且还拜了中军侯。

何进被杀后,朝中大权掌握在另一个恐怖人物——董卓手中,董卓准备行废立之事。孔融“以忤卓旨”,可见反对声之激烈。于是董卓想出了主意——把孔融忽悠到北海去镇压黄巾军。孔融先生到了北海,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不仅收集部众,任用知识分子,还办起了学校,“表显儒术”,当起了校长。

建安时期,帝都已经是曹操掌控了。孔融又多次与曹操过不去。先是,破邺城曹丕看中了袁熙之妻甄氏,把她变成了自己的老婆。孔融得知这件事后很不以为然,就拿周公说事。上书曹操:“周武王伐商纣,俘虏了妲己,将她赐给了周公。”周公是曹操景仰的人物,他的“周公吐辅,天下归心”诗句,就是自比周公的。偏偏这桩历史公案曹操不知道,便撂下身段,谦恭地向孔老师请教,孔老师打着哈哈说:“按贵公子的做法,试想武王伐纣,然后赐妲己给弟弟周公,这事应该是有的。啊,呵呵,我就是想当然了。”曹操听完,满头黑线。“这不是成心讽刺我吗?我还一脸真诚向他讨教,真是气死老夫了!”

曹操东征乌桓,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不朽诗篇,文治武功引来一批溜须拍马之人的竭力吹捧,而孔融却上书冷嘲热讽。

曹操封“吴平侯”,封地在陈郡距许都仅三百里左右。孔融马上搬出《周礼》,言“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蹦起来指责。

对于孔融这样处处冷眼看政府、到处挑首长毛病的独行侠,曹操恐怕只有恨了。面对处处刁难讽刺,而且越来越甚的孔融,何进没杀得,董卓也没杀得,曹操该怎么办?

经年征战,军粮短缺是肯定的。因此,曹首脑颁布禁酒令。孔融作诗自咏“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又上书,从尧舜盛世讲到樊哙解危鸿门;言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甚至说如果景帝没喝醉临幸唐姬,就不会有中兴的光武帝。最后得到结论“酒何负于政哉?”

面对孔融的连发牢骚带上告,曹操引用历史上君王因酒误国事等例证回应,表示了对士人的耐心。士人往往不是见好就收,却常常不识时务。孔融于是在回信中又说:“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榖耳,非以亡王为戒也。”

然而,这次孔融错了。他的错和他的那位说出了“鸡肋”奥秘的好朋友杨修一样,道破了统治者的要事。时政品评可以史事、丑事、琐事为谈资,但是涉及军国大事,曹操再也容不下孔融了。省下酿酒的粮食以充军需,确是禁酒令的目的。但军队缺粮是军国大事,岂能直说。

杀士是需要理由的。曹操杀孔融用的理由,恰恰是孔门最倡导的两个字“忠”与“孝”。

孔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把不忠不孝的罪名安在他身上可是有难度。不怕,政治手段是可以变白为黑的,曹首脑有这个能力。

这时候,小人的作用该发挥了。有请郗虑登场!他直接举报:孔融在北海时聚民团训练,见首都不安宁,想造反。又指出孔融“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再从“孝”上下手攻击,并引用了孔融与祢衡的对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变复奚为?”

如此离经叛道的话,足可以杀人了。

一代名士,最后身首异处,弃尸于冰冷的许昌街头。他的九岁儿子、七岁女儿,听到父亲被抓的消息时,还在下棋,也没有紧张,这位三年级的小男生说出句名言:“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这位二年级的小女生说:“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两位小同学引颈就戮,面不改色。

孔融丢了性命,留下的是一阵风,由建安吹到了后来的魏晋。鲁迅先生也曾叹息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