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艺术教育

谢欣舞蹈剧场新作《四相》登台国舞剧场

编审:chris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0日 点击数:

历经几个月的等待,日前,谢欣舞蹈剧场最新创作《四相》登台国舞剧场与观众见面。四位青年编导以四个风格迥异的作品,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讲述了各自的人生故事。

尊重和欣赏生命个体的不同

有人认为,现代舞是晦涩的、另类的、边缘的,但对创作者来说,这也恰恰是现代舞的最大魅力。因为现代舞尊重和欣赏每个生命的不同,舞蹈是舞者感知与表达自我和世界的重要手段,面对同样的场景,每一个舞者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思考,从而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四相》就是这样一个舞蹈作品合集。

记者了解到,《四相》由四个短篇作品组成,涂又甄编导的《陌·默》从自己的家庭出发,讲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王少宇编导的《破碎的故事》走进梦境中的自己,未来感十足;樊小芸编导的《汞》聚焦两性之间,以及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交织;而李可华编导的《红移?遗忘曲线》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物理与遗忘的故事。

“四部作品都非常个人,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首演前,谈起风格迥异的作品合集到一台演出之中,李可华丝毫不担心呈现效果。“我喜欢天马行空,作品里也留下了许多遐想空间,创作得有一些实验精神。”在她看来,舞蹈不是一种图解式的语言,而是富有想象力的语言。

疫情期间的创作灵感

无独有偶,编导樊小芸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我的作品气质比较猛,不同于东方美学的含蓄表达,我喜欢更直接地呈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和单调,其中的逻辑性也需要观众自己去发现。”

樊小芸告诉记者,《汞》是在疫情下诞生的一部作品。“封控的日子里,我们和外界的联系只有网络,疫情、环境给人的成长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樊小芸将自己居家期间的所思所想转化为肢体语言。

作品开篇一段短暂的影像是樊小芸的特别设计,“就像是一个电影的片头,可以让观众更快走进作品,也能通过近景的方式拉近舞者与观众的距离,捕捉到更多细节。”

线下到线上,沉淀下来打磨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影响,《四相》的首演时间前后更改了四次。虽然排练过程一波三折,等待的日子也有些煎熬,但几位创作者却“苦中作乐”,转危为机。

比如樊小芸所在的《汞》剧组,前期没办法进排练厅时,演员们就通过视频交流,还将舞蹈排练改成了看电影,不仅加强了表演练习,舞者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全面了。而李可华的《红移·遗忘曲线》剧组也从线下移师线上,在有限的空间里对着电脑屏幕排练。

李可华坦言,对舞者来说,总结时间的最好方式就是创作一部作品,此次演出的《红移·遗忘曲线》就像自己过去几年的回忆录一样。虽然疫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但也让青年编导有了更多时间沉淀下来,打磨作品。

“创作者要有热情和希望,作品要主动、要有能量。”李可华希望自己是一个给予者。至于外界的变化,就像樊小芸说的,“我们是幸运的,还有演出,还有平台,舞团和剧场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们感觉自己身后有一个‘家’。”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