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收藏甲江南 苏州顾氏“过云楼”往事记略

[日期:2009年01月02日] 来源:光明网  作者:张仲和 樊宁 [字体: ]
 

    吴昌硕在过云楼临画

    吴昌硕始以书法篆刻为人所重,他的绘画可以说是参加了怡园画集以后才渐入佳境,走向成熟的。笔者曾见到吴昌硕在任伯年的《菊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上题识自白道:“鹤逸六兄精绘事,一水一石不轻为人作。予画乱头粗服,无过问者。六兄然予用笔似雪个(按:八大山人),己亥华朝(按: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出八大《白鹿》一帧见惠。受而不报,非礼也,爰以是为赠。”受了一张八大山人的画,回赠一张任伯年的画,价值太不相等了,但正因为如此,更可见他们的情谊之深。

    己亥,吴昌硕55岁,顾鹤逸少吴昌硕22岁,虽然年轻,却是公认的画坛精英,吴昌硕一向称他六兄,对他非常尊重,他们是志同道合的艺友,吴昌硕把接受顾鹤逸的意见当成自己在绘画道路上从此进入佳境的转折点。吴昌硕参加怡园画社以后,自惭他的画“乱头粗服,无人过问”,一度用功临摹恽南田的没骨工笔花卉。顾鹤逸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笔路与八大山人近似,建议他以书法入画,走八大山人的路子。为了进一步说服他,所以送他一幅八大山人的《白鹿图》。吴昌硕接受了这个建议,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成为影响一代画风的大家。吴昌硕30岁就开始学画,但他自称50岁学画,这并非自谦,而是说50岁以后他才对绘画有了真正的领悟,摸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据顾鹤逸后人说,当年吴昌硕在过云楼临画,把不少废弃的恽派花卉的习作丢入字纸篓内,顾鹤逸挑选了一些作为资料保存。也有吴昌硕自己满意而落了款的恽派花卉,成了过云楼的藏品。不幸的是除一张落了款的册页尚存,其余全毁于日军侵华战争劫难之中。

    苏州美术会

    到了1918年,颜文樑、杨左匋等人发起举办“苏州画赛会”,联合展出中国画、西洋画,这也属画坛首创。第一次画展于1919年元旦在万寿宫(今苏州市人民文化宫市老年大学校址)展出。顾公柔是中坚分子,负责组织国画作品参展,参展国画家有吴昌硕、顾鹤逸、刘临川、颜纯生、吴子深、顾公雄、顾公柔、顾彦平、樊少云、陈伽仙等,西洋画家有:胡粹中、朱士杰、黄觉寺、陈涓隐等,书法家有余觉、朱梁任、张一麐、蒋吟秋等,堪称群英毕集。

    画展获得成功,“苏州美术会”进而成立,作为常设机构。决议由胡粹中、朱士杰、顾公柔三个人主持苏州美术会日常会务,并确立每年元旦举行画赛会。1922年,共议扩充组织,假怡园为会址,聘请顾鹤逸为会长,又出版《美术半月刊》,顾公柔主持编务。

    为了推进苏州美术会发展,顾鹤逸出资,顾公柔设计,在铁瓶巷顾宅对门,建造会所,会所于1923年落成,苏州美术会迁入办公。其时,会员已增至三百余人,分雕刻、绘画、音乐、刺绣、演讲等六部。以后在苏州兴办的“苏州美术馆”以及“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等,都是从这里酝酿产生的。

    1937年,因日军进犯苏城,苏州美术会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曾计议复会,并于1946年元旦再次举行画赛会,但终因时局动荡,自此以后不曾再有活动而无形解散了。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美术会为中西式两层楼房,正门并不很高大,两侧却置有两根罗马式庭柱,以示中西合璧之意,因为苏州美术会正是中西画家的联合组织。后来,吴子深出资建造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学楼,也用罗马式柱子,既是从苏州美术会会址得到启发,也是为了纪念苏州美术会。

    1926年春,过云楼曾设立学馆,聘著名小学家孙伯南先生教授古文及经学,面向社会,除顾氏子弟外,也兼收亲友子弟就读。

    顾鹤逸幼子、画家、摄影家顾公硕发起集合过云楼同门二十多人,成立浪华旅行团及摄影社,他们是苏州最早的一群摄影爱好者,苏州第一代摄影家便是从这里诞生的。这些活动后来都被日本侵华战火冲散。

    小怡园画社及小小怡园画社

    1930年5月,顾鹤逸逝世。为纪念先人,顾彦平重组怡园画社,时在1931年,参加者除顾氏后人顾彦平(则正)、顾公雄(则扬)、顾公硕(则奐)、顾季文(笃宪)、顾荣木(笃瑾)外,有徐澐秋、朱梅邨、丁惕予、吴诗初等二十多人,其中不少是画坛新人。

    在此之前,于1930年初又有“东方美术会”的成立,会址亦设在怡园,出版刊物名为《东方美》。主办者为吴辟疆、顾荣木等,参加者均为20岁左右的青年画家,他们联名敦聘顾鹤逸老人为名誉会员(另一位名誉会员是吴湖帆)。据说,当活动经费短缺时,顾荣木便与樊伯炎到怡园拓印《过云楼集帖》,以销售所得充作会务费。

    顾荣木名笃瑾,是顾鹤逸的长孙,顾鹤逸有意培养他继承家学。他幼年习画,少年时已显露其天赋不凡,14岁时的画作在日本举办的顾鹤逸画展中附展,便颇受瞩目。

    顾彦平发起成立的怡园画社为第二代,被称为小怡园画社,而东方美术会为第三代,则被称为小小怡园画社。

    这就是顾氏家族自清末至日军侵华战争以前,依托过云楼的收藏以及怡园这一活动场地,在苏州所展开的一系列以书画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活动。

    百余年来,顾氏家族及过云楼藏品饱经磨难,尤其是日军侵华战争期间,顾氏朱家园住宅遭日军搜索7天,醋库巷西津别墅遭日军搜索15天,藏品损失惨重。解放后,顾氏将大部分过云楼藏品连同精心构筑的怡园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顾氏后人始终认为,这些园林以及藏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应该为人民所共享,他们仅仅是暂时的保管者。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这种淡泊的人生态度,我们今天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吗?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