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程式性
用程式动作表现生活──生活动作的舞蹈化
起霸:其名源于昆曲《千金记·起霸》一出,表现霸王项羽与敌对阵前整盔束甲的准备工作,以后则演变为一套程式动作,专门用来表现将士出征前的准备活动。有男霸、女霸之分,前者阳刚,后者阴柔。
趟马:也叫马趟子,表演者手持马鞭表现人物在马上急驰一套程式动作,由古代的“踏竹马”演变而来。
走边:其名源出山西梆子《白虎鞭·走边》一折,表现身怀武艺的人物轻装潜行的表演程式。常用于侦察、巡察、夜行、暗袭或赶路等特定情境,是武戏演员的基本功之一。
人物服饰的程式──宁穿破勿穿错
盔头:指对戏曲表演中人物头上所戴冠、帽、盔等的总称。
冠:多指帝王、贵族所戴的硬质礼帽,如紫金冠、凤冠等。
盔:武职人员所戴的硬质帽子,如帅盔、夫子盔等。
巾:为缎制品的软制帽子,有花有素,属于便装。如相巾、文生巾、员外巾等。
帽:用于不同身份的人物,软硬质均有。如纱帽、罗帽等。
戏衣:指对戏曲表演中所穿戴服装的总称,多具有装饰性、可舞性,不注重写实性,只是对人物身份、地位等方面给以标志性表现。
蟒:蟒袍的简称。绣云龙、海水纹,为帝王将相的正服,颜色多样,除皇帝为明黄色外,其他人因其身份、地位(官职)、年龄、性格的不同而异。
靠:又称“甲”,是武将的戎装,有软、硬之分。硬靠需背扎三角形靠旗四面。软靠不扎靠旗。此外还有改良靠。颜色与人物年龄、性格相关。
褶:戏衣中用途最广者。为帝王将相的衬衣及平民的便服。分花、素两种。多为斜襟(大襟),男褶子为硬质,女褶子为软质。
帔:对襟中分。为皇帝、文官的便服和士绅的便服。剧中表现夫妻关系时,多穿花色相配的帔,称“对帔”。
衣:指贵贱贫富各种角色所穿的服装,如官衣、箭衣、抱衣抱裤、茶衣等。
戏鞋:对戏曲表演中人物所穿靴鞋的总称。
靴:也叫“靴子”。传统戏曲中常用的高帮或长帮的鞋,其帮多由棉布或缎制成。有厚底和薄底两种样式。
鞋:相对于靴而言,指无帮的鞋子。
4、虚拟性
对空间流变的虚拟:戏曲舞台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人物在不断的上下场,也就在不断地表现时间的变迁和地点的更迭。时间变迁的表现方法在于对时间的虚拟,运用演员的演唱和表演去向观众说明。而地点的更迭,即空间的流变,则是通过演员的“圆场”。演员在舞台上走上半个、一个或多个“圆”,即表示了人的从一个地方到达了另一个地方,无论这两个地方的距离是远还是近,只需“圆场”一走,足矣。
对周边环境的虚拟:戏曲舞台上对周围环境的虚拟的用法是最多的,因为戏曲舞台的表现原则是用最为简单的布景和装置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所以周围的环境多不在舞台表现范围之内,它们多被虚化,而由演员的行为和演唱去“说明”人物所处的环境。而这种虚拟环境的再现也需要观众的联想力。
对时间的虚拟: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是灵活自由的,是对生活时间的虚拟。有的是时间的有意拉长,如大将战胜敌人后的耍枪花或刀花,是用拉长时间或时间暂时停止的办法来表现人物战胜敌人的高兴心情。有的是时间的有意缩短,如一般用一段或几段唱表现一夜的过去,如用“急三枪”的曲牌省略不必要交待的内容。有时是时间的假定,如《三岔口》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表现黑夜即是。
对动作对象的虚拟:戏曲舞台上人物动作有时具备动作对象,有时则可以将其省略。有的是全部省略,如人物上楼梯,则只做出提衣抬腿上楼的动作,楼梯却是没有的;人物开窗,窗子也被省略了。有的是部分省略,如人物骑马,马被省略了,却还有马鞭;人物行船,船与水被省略了,却还有船桨。这是戏曲简约化的表现,也是虚拟特征的表现。
(三)、表演功法
1、毯子功:指戏曲演员所要掌握的翻打跌扑功夫,如“抢背”、“吊毛”、“虎跳”、“跟头”等。
2、腰腿功:指戏曲演员所要掌握的腰腿功夫,如“下腰”、“涮腰”、“踢腿”、“耗腿”等。
3、甩发功:指戏曲生行演员所要求掌握的利用头上所戴的“甩发”表达即定情绪的功夫, 一般当遇到悲愤、惊恐情境时使用。
4、翎子功:指戏曲小生演员利用头上所戴的翎子表达即定情绪的功夫,一般包括“涮翎”、“掏翎”等。
5、髯口功:指戏曲老生行演员利用所戴髯口(胡子)表达即定情绪的技巧,如“理髯”、“抖髯”、“挑髯”等。
6、水袖功:指戏曲旦行演员所要求掌握的利用“水袖”表达情感的技巧,如“抖袖”、“翻袖”、“扬袖”等。
7、扇子功:指戏曲小生演员所要求掌握的运用手中扇子的技巧。
(四)特技表演
1、变脸:指戏曲演员通过快速改变面部化妆或变换面具的手法表达一定情感或情境的手法,其中包括抹暴眼(在眉心、鼻眼间抹黑)、吹粉(向脸上吹色粉以改变脸上颜色)和扯脸(以快速手法扯下装于头顶的薄面具),其中“扯脸”是川剧常用的变脸手法。
2、喷火:有两种手法,一为戏曲演员预先在口中衔一圆管,内装燃着的火纸灰,演员用气徐徐将火花吹出;另一种为将口中圆管内所装之松香末吹到火把,引起长达数尺的火焰,颇为壮观。此技巧多用于神鬼角色。
3、打出手:指戏曲表演中以一个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配合他(她)做刀枪等器械的抛接动作,再加上锣鼓,制造一种战斗气氛。“打出手”者多为旦行中的武旦,多用于神话戏中,表现神仙运用法宝斗法。
4、椅子功:指戏曲演员利用椅子所做的各种高难度的技巧。
5、耍大旗:指由一个演员舞动手中的大旗,其他演员随大旗的舞动做翻滚动作,用于表现战斗场面。
6、耍素珠:指饰演和尚的丑角演员利用脖子上挂的佛珠(素珠)进行的高难技巧表演。
7、耍帽翅:指饰演官员的老生演员利用头上纱帽的帽翅进行的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表演。
8、走矮子:指丑行演员表现矮小人物时所运用的一种技巧, 一般身体呈下蹲状态,大腿与小腿、大腿与身体成直角,以前脚掌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