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黄梅戏演员的培养

[日期:2008年05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作者:chris [字体: ]

民间歌舞有很多宝贵的表现手法,吸收在戏曲中使用,提高了戏曲的表现力,比如黄梅戏《红楼梦》和•93•《戏曲艺术》2003年5月 《游春》,都吸收了安徽花鼓灯歌舞,使表演增色不少。

中国的民族歌剧和话剧被认为是现代表演艺术,它对西方表演理论与技巧的借鉴是很深入的。
黄梅戏与越剧在成长中,都受到过它的很大影响,相互之间是在现代化的轨道上拉手的,今后还要拉得更紧。
二 探索黄梅戏的育才模式 
探索黄梅戏的育才模式,在我校来说是一项群体性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可喜的是这个群体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逐步适应了教学需要。
严凤英的不幸使大家在悲痛中惊觉,"因为严凤英的名气太大,所以黄梅戏的危机太深","面临艺术竞争的新局面,不多出几个严凤英、王少舫那样的拔尖演员,黄梅戏要走下坡路",这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触动了为黄梅戏育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如今的黄梅戏演员应当怎样培养呢?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要充分体现本剧种的艺术特征,扎实黄梅戏的唱念做舞的四项基本功,突出歌唱,追求能歌能舞,追求塑造人物的能力和演员的素质培养,在把握总体水平的基础上拔尖人才,是探索黄梅戏育才模式的方向。
1.拓宽招生渠道,精心选拔新苗造就一个合格的人才,需要通过选才、育才、用才三个环节,选才是根本,育才是基础,用才是关键。
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需要有特殊的条件才能适应训练可望成材,对于艺术的特殊条件,有的孩子及他们的家长能够把握,为此,他们主动报考。而有的孩子及他们的家长,并没有感悟于此,这就要依靠教师去发见,去做工作,形成被动报考。因此,从艺术教育这一特定规律出发,于其说招生,不如说"找生"。
从社会大环境来思考,由于戏曲的滑坡剧团的裁并,显现了就业的危机。这是影响生源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恢复招生的老传统,面向基层,眼睛向下,把"招生"与"找生"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可取的。我校75届京剧班和8"届黄梅班,有不少学生都是招生组老师不辞辛苦去"找"来的,而今许多人已成为我省这两个剧种的栋梁之才。
辛弃疾有词曰:"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能够寻到"希望之星",招生之苦又算得了什么呢?2.把握骨架课程按照黄梅戏的的育才标准,我们确立的骨干课程是唱念课、身段课、基训课、排练课。专业基础课是:艺术理论课(包括文艺理论、戏剧理论),吊嗓课、音乐课(包括视唱练耳、乐理和音乐欣赏),表演课、把子功课、毯子功课、舞美课。
四门骨架课程是根据黄梅戏四功(唱念做舞)的技术要求而设置的,是培养黄梅戏演员表演技术的主课,这就区别了京剧唱念做打的"四功"要求。基础课是配合骨架课程对演员素质和修养的训练,以加固演员的技术基础。
3.因材施教的行当教学行当是戏曲的特有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规范,黄梅戏受到徽剧和京剧的影响,也建立了行当。由于黄梅戏是一个年轻的剧种,是从"三打七唱"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艺术,长期奔波于乡野土台,囿于生计,艺术的发展受到限制,剧目与行当为此而"因陋就简"了。有些行当如:"净"、"武旦"、"武丑"、"武生"等行当剧目几乎是空白。但是不能说黄梅戏没有行当,一些文戏的行当如:"青衣"、"花旦"、小生、"老生"、"丑"、"彩旦"、"老旦"等在扮演分工上还是明确的,我们所说的"行当模糊"是指黄梅戏的每一个演员不一定都要限行演戏,可以一专多能,这个传统是客观形成的。王少舫能演"小生"、"老生"、"花脸",严凤英能演"青衣"、"花旦"、"小生"、"老旦"、"彩旦"。我校59届毕业生黄宗毅,在校时主学"武生",但他能演"老生"、"小生"、"花脸"、"丑"。当前,黄梅戏也是在戏曲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重要的是发挥本剧种已经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歌唱与文戏,文化形势在告诫黄梅戏不必再去追赶京剧行当的标准化了,这是有利于黄梅戏发展艺术个性的。
对于黄梅戏的行当教学来说,要审慎地对待学生的分行,一般来说易粗不易细。根据学生的条件,有的只能归一行训练,而有些学生本身条件和表演能力可跨行学习的,则可使其一专多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黄梅戏的声腔只分男腔和女腔,而没有行当的声腔,行当的教学只能在身段和排练课中进行,定死一个学生专学"花脸"、"彩旦"、"武生",不但教学上教材有困难,将来学生到剧团工作,也会受到局限。黄梅戏的行当教学不能套用京剧模式,让一些学生自身行当模糊,是提高成材率的手段。
4.嗓音、语言和形体训练的横向借鉴嗓音和语言的训练,主要依靠唱念骨架课去解决。办学初期,"唱念课"是由黄梅戏老艺人承担的,对于掌握黄梅戏的韵味有极大好处,但由于艺人大多不识谱,教腔时往往第一遍与第二遍唱的不一样,而且生多师少,只得上大课,这就更影响教学质量了。黄梅戏主要是文戏、唱功戏,对唱念教学要格外重视。通过数年的努力,黄梅戏已实现了定腔定谱,为此要求教师不仅唱的有味儿,并要识谱音乐修养好。
加强歌唱的训练,要大胆横向借鉴,用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声指导学生练唱。理想的做法是唱念教师自己学声乐,借鉴声乐教学,融会贯通在戏曲教学之中,以个别课的形式口传心授。对尖子学生,需开小灶,加强个别辅导。要充分发挥懂唱的琴师在吊嗓中的作用。
音乐课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作用很大,仅仅讲乐理还不够,要讲润腔知识,讲中外民歌,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乐感。
形体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形体造型能力,京剧基本功、把子功、毯子功的学习量是很大的。黄梅戏的"打"功很有限,它的传统戏里,几乎见不到翻滚跌打的场面。而身段形式的"舞"尤为突出,需要加强"舞"的训练。为此,将把子功、毯子功列为基础课,作为素质训练。而与身段舞蹈极有关联的,被京剧称之为"基本功"的那一部分教学内容,则要作为骨架课程,进行重点改革,放开借鉴舞蹈基训教学,可把课目更名为"戏曲基训课"。
身段课在学习继承京昆的基础上,还要根据需要学习吸收其他地方剧种的身段训练。增设舞蹈课,学习民间舞蹈和现代舞蹈,加强学生形体的表现力,在"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身段舞蹈韵律与黄梅戏歌唱风格的统一。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学习舞蹈教学经验,在戏曲基训课上,采用钢琴伴奏,身段课亦可根据需要使用,在钢琴声中习舞,课堂秩序井然情绪振奋,极利于增强学生的动作韵律感和乐感。
5.创造角色能力的培养戏曲演员的外部技术训练,我们已有了一套经验,至于内部技术的训练,如张庚所说:"我们还没有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这也需要探索。
为了提高学生"做"戏的水平,使学生对程式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需要进行内部技术的训练,借鉴话剧表演教学的方法,开设表演课,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通过小品教学掌握内部表演技术,小品可以从生活小品过度到戏曲小品。用戏曲动作组织人物行动。如同唱念、身段课一样。对于排练课来说,表演课也是它的基础课。
高年级的排练课要施行教戏与排戏相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剧本,理解人物的训练必不可少,要充分发挥导演在排练课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独立创造角色的能力。
黄梅戏的育才模式已经在多个班级教学上进行了试验。应当说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马鞍山市、铜陵市等剧团培养的一批演员中,不少已成为现今这些剧团的表演骨干,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培养了一些拔尖人才。如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枚。其中马兰、杨俊、吴亚玲都获得了"梅花奖",张辉、蒋建国均成为安徽湖北两省黄梅戏头牌小生。小于他们十多岁的一批演员也很快成长起来,李文和余顺在青年演员"严凤英杯"大奖赛中,遥遥领先双获金奖。目前,随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小百花剧团的成立,在演出实践中不断锤炼,会有一批更年轻的演员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观众,成为黄梅戏团队中最有朝气的新人。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