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张君秋

[日期:2008年09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作者:chris [字体: ]

张君秋(1920——1997):江苏人。

    张(君秋)派是继四大名旦之后,现代京剧旦行中最有影响,流播最广的流派。张君秋的唱腔体系于50年代后期初具规模,70年代定型、称派。是张以王(瑶卿)派的唱腔为基础,糅合梅(兰芳)、尚(小云)两派的唱腔,兼收黄桂秋、程砚秋等诸家之长,加以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而来。其中亦留有长期与张君秋同台合作的生行演员谭富英一些唱法的痕迹。张派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唱、念两个方面。张君秋嗓音条件极好,甜、脆、润、圆,音域宽广,高低自如,功底深厚。张君秋的唱腔,早中期刚健清新,柔俏多姿,晚期更由醇美中显示出华丽、舒展。他尤其注意通过唱腔来刻画人物,表达感情,不同人物的唱腔各具性格,如:同为皇族成员,遭遇不同,《状元媒》中的柴郡主端庄活泼,绝不同于,赵氏孤儿。中的庄姬之庄严凝重;同属大家闺秀,环境各异,《诗文会》中车静芳的飒爽流丽又有别于《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婉顺典雅。在同一剧中则根据人物心情、地位的变化做出不同的设计,如《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前部凄婉而后部流畅,等等,均能体现张派因人设腔的特点。板式方面较前人有较大的突破,如对二六板、南梆子等传统板式的重新组合,在散板中带有浓重的吟诵色彩的创造等,都使唱腔新颖、优美。唱法上,晚年减少了高音区的行腔,在中音区增加了跌宕、险峭的旋律,节奏也趋向自由和自如,充分显示了张君秋驾驭声、腔的功力。念白继承了王(瑶卿)派的刚、脆、爽,并发展了梅派的甜、柔,传神,动听,尤以京白为最有特色。因张派形成于张君秋的中年时期,故不以武功、身段为主要表演手段。张派特有的剧目多 出现于60年代前后,如《怜香伴》、《望江亭》、《西厢记》、《状元媒》、《诗文会》、《珍妃》、《秋瑾传》等,均富个人特色。另有一批具张派风格的传统剧目(包括经整理、加工的传统剧目),如《秦香莲》、《赵氏孤儿》、《祭塔》、《苏武牧羊》、《龙凤呈祥》、《二堂舍子》、《春秋配》、《四郎探母》、《女起解·玉堂春》等,则多成熟于50年代。张派艺术自70年代后期风靡一时,多为中青年女演员所刻意模仿,门徒甚众,几与梅、程诸派声势相埒。但张派唱腔虽定型较晚,却是经近半个世纪的广收博采,撷取精英,反复凝炼而成的,演唱需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艺未久者往往仅就其唱段摹其皮毛,而缺乏对其实质的深刻理解,故极易使唱腔飘忽无定,因而失去张派固有的凝重与沉着的特点,不无买椟还珠的遗憾。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上一篇: 裘盛戎
下一篇: 荀慧生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