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独家专题

艺术家谈|画家曾昭国

编审:李延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6日 点击数:

文/张福义 天津印社副社长

 

     何谓画家?我以为是将个人所学所积的技法、功底,综集修养、境界、学识与品格发于笔端,将美好的画面直抒至读者心田,使之感染升华。曾昭国先生就是这样的画家

      曾昭国,字子维,青年时代即已在父亲的督导下朝夕临池。其先世重教育,尚丹青,往来者不乏著名书画家。家庭的熏陶,在他幼小的时候已埋下了艺术的种子,由于家富收藏,大大开拓了其视野,丰富了眼界,在漫长且艰辛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久之,便不能停下对挚爱的追求与自觉的脚步……

《曾昭国作品》

      读一个画家,不能不看其往来的轨迹。曾昭国山水画自清初“四王”入手,旁涉“四僧”,对王时敏的圆厚而不逸宕、含混蓊寓元气、少凄迷多霞蔚,王翚的丘壑心象,王鉴的淹润不薄、力厚思沉,王原祁的文气雅儒,均有心灵的感知。海派大师吴昌硕犹称“我愿学者宗四王”,这无疑是正宗的取法。而于“四僧”(八大山人、髡残、弘仁、石涛)其用功最勤当属石涛。与此同时,他亦拿出大量时间去思考现代画家张大千是如何出入石涛,“移花接木”而繁花似锦的。

《曾昭国作品》

      在汲取古今自然畅神的乳汁后,他没有停下匆忙的步履,继而将目光上溯元、明诸家,醉心南宗山水之韵致、清朗。他钟情萧谦中的云烟灵动。在“无求于世,不以毁誉挠怀”创作观引领下,心悟倪瓒。“似嫩而苍,似枯实腴,有意无意,若淡若疏”的艺术境界与回归质朴、散疏的高格调意会。在其作品中,极少烟火气,更多的是文、雅、静。曾先生兴趣广泛,经年所藏汉砖近百件,绘画之余,其小楷亦存魏晋风范。偶有操刀,颇具金石味道……

《曾昭国作品》

 

      曾昭国的作品,诚如著名画家孙其峰先生所誉,“不求形似,不离神似,貌离神合,似非而是”。亦如霍春阳教授所题:“传统绘画守望者。”我以为此七字是对其最大的褒奖。失传统,则失方向;在传统上守望,在心智上抒发,一定是霞光一片。传统是永久的话题,是无穷的魅力,也是验证一个画家如何汲取、施肥、浇水成长的不二法门。一个无本无源的画家,终究难登艺术圣殿而载入史册。

《曾昭国作品》

 

      结荈离市廛,幽思托素心。多年来曾先生二登黄山绝顶,三上峨眉曲径,“功深造化,思接混茫”,使个人的自由精神得以驰骋。他在北京荣宝斋举办个人画展,在天津举办南宗山水画展,令人刮目相看。其艺术价值不断攀升,这是勤奋的结果,亦是人们对传统正宗认知的回归。

      曾昭国做人,不问收获,广结画缘,没有市井习气。对同道总是直阐个人理解,不曾有对他人非议妄评。对吴玉如、孙其峰、龚望、冯星伯等津门耆宿,他感怀不忘,这是做人需有的品质。知高雅,弃低俗,懂纯真,少虚浮,这亦是艺术家必备的眼光。

《曾昭国作品》

 

      峰高无坦途,艺术无捷径。其进锐者其退速。同样,艺术家应该淡于名利,阳春自在,身外何论?艺术家往往案牍劳形,但这又是一种自觉愉悦的身心行为。他们总能找到通往或激荡或静谧的门径,去寻求心灵的归属与价值的体现。

《曾昭国作品》

 

      曾先生家中所庋藏古画名帖,多毁于“文革”,但曾经的过眼,曾经的心摹手追,已牢牢地刻入他的脑海。这就是财富,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曾先生年近七旬,于书画正是大好年华。我们期盼他以素心创作出更多更美的画图,奉献社会,分享友朋。

 

作者介绍



曾昭国,字子维,天津人,祖籍湖南长沙,与共和国同龄。

其祖上富收藏,自幼受“四王”和石涛、石溪山水画濡染,浔倪瓒、董其昌、沈石田等熏陶,以古人为师,以古人之原作为师。几十年来,潜心作画,兼及篆刻书法,心无旁骛,求古人画中之逸气静气书卷气,颇得韵味神髓。

时代在前进,艺术在“轮回”。在当今人人创新,个个怪异的艺术时风面前,人们的审美理念正回归传统,复古反而成为一种时尚。于此,曾昭国腕底的讲究笔墨追求古意的画作,反而显得稀少、显得“新奇”、显得“另类”起来。其实,中国书画目前的回归传统,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古”,而是人们在追溯一种与浮躁肤浅怪诞抗衡的精神,提倡一种让人屏心静息全心向学的学风。艺术家多些“十年唐一剑”的寂寞忍耐。平息一下急功近利的躁动,虽不能说艺术的“大器”需要晚成,但艺术的“重器”绝非三朝两夕而能得之。曾昭国的山水画恰恰说明如上的道理。

人的学养常折射出做人,从而再辐射到书画,做人大气,画才能大气,处世有静气,画作方能少躁气火气。从曾昭国的画作中,让人嗅不到时风的一丝一毫,却能使人读到古意的满心满眼。于此口占一诗为本文之结:

幽冥古意探无穷,攫到神髓入画中。

天外烟霞山外树。由他凤西水流东。

姜维群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